
- 三門峽市地處河南省西部,介于北緯33°31′24″~35°05′48″、東經110°21′42″~112°01′24″,位于豫晉陜三省交界黃河南金三角地區,東北接洛陽市新安縣、東臨洛陽市宜陽縣和洛寧縣;東南鄰壤洛陽市欒川縣;南同南陽市西峽縣為鄰;西南與陜西省商洛地區洛南縣、丹鳳縣、商南縣相連;西和陜西省渭南市潼關縣共界;北隔黃河和山西省運城地區芮城縣、平陸縣、夏縣、垣曲縣相望。 三門峽市東西橫距153公里,南北寬132公里,總面積9935平方公里。處于秦嶺山脈東延與伏牛山、熊耳山、崤山交匯地帶,平均海拔高度在300至1500米之間。三門峽市地形多樣,有“五山四陵一分川”之稱。地貌以山地、丘陵和黃土塬為主,山區面積5750平方公里,丘陵面積3350平方公里,川原面積950平方公里,分別占總面積的57.8%、33.7%和9.5%。海拔2413.8米的小秦嶺老鴉岔腦峰是河南省最高峰,現在老鴉岔腦山區已經開辟為小秦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。三門峽市區座落在黃河南岸階地上,三面臨水,形似半島,素有“四面環山三面水”之稱。 三門峽市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型半干旱氣候。這里氣候宜人,四季分明,年平均氣溫14.2℃,年降雨量一般在400毫米-700毫米,無霜期215天,全年日照時間約2051.6小時。 截至2023年3月22日前,全市共有大小河流3107條,分屬黃河、長江兩大水系。黃河流域面積9376平方公里,占全市總面積的89.3%,黃河干流陜西省潼關縣東入靈寶市境,流經靈寶、陜州、湖濱、澠池4個縣(市、區)的16個鄉鎮,全長206公里,歷史上最大洪峰流量達每秒3.6萬立方米(1843年)。長江水系主要是盧氏縣南部和東南部的老灌河和淇河及其支流,流域面積1120平方公里,占總面積的10.7%。除黃河外,境內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33條,其中,靈寶市境內11條,陜州區境內5條,澠池縣境... [進入詳情]
- 三門峽市位于河南省西部、豫晉陜三省交界處,東連洛陽,南接南陽,西南與陜西渭南和商洛接壤,北隔黃河與山西運城相望。相傳大禹治水,揮神斧將高山劈成“人門”“神門”“鬼門”三道峽谷,引黃河之水滔滔東去,三門峽由此得名。轄區地處秦嶺余脈崤山山麓,千古雄關函谷關矗立境內。因古時崤山與函谷關并稱“崤函”之塞,三門峽又稱“崤函”。 三門峽市歷史悠久,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。早在遠古時代,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在這里生息繁衍,創造了燦爛的原始文化。距今六千年前,就出現了較大的氏族部落。約在公元前21世紀~13世紀,這里是夏商王朝統治的中心區域;西周時屬焦國、虢國,春秋先屬虢后屬晉;戰國時分屬韓、秦、魏;秦屬三川郡,漢屬弘農郡;三國屬魏國恒農郡,晉屬司州弘農郡;北魏置陜州后一直延續至明清;民國時期先屬豫西道、河洛道,后改為河南省第十一行政督察區;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,曾設陜州專員公署。1952年,陜州專署與洛陽專署合并。1957年3月國務院批準設立三門峽市,歸河南省直接管轄。1961年三門峽市由地級市降為縣級市。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,改革開放的推進,1986年,經國務院批準,三門峽市重新升為地級市。三門峽市現轄2區(湖濱區、陜州區)、2市(靈寶市、義馬市)、2縣(盧氏縣、澠池縣),及1個經濟開發區、1個城鄉一體化示范區,61個鄉(鎮)(32個鄉,29個鎮),1211個村委會,13個街道辦事處, 167個居委會。 地處黃河流域中游、連接中原與西北的獨特地理位置,使得華夏各種文化在這里交匯、融合、升華,孕育出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崤函文化。仰韶文化、黃帝文化、虢國文化、老子文化、達摩文化、砥柱文化、甘棠文化、根親文化以及古代崤函交通文化、戰爭文化等諸多歷史文化,正是崤函文化的典型代表。 一、歷史文化 (一)仰韶文化 1921年,首先發現于澠池縣仰韶村而得名的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,距今5000到700... [進入詳情]
- 截至2023年3月27日前,三門峽總面積9935平方公里,總人口230.85萬,其中常住人口227.65萬人,城鎮化率57.70%,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219人?,F轄2區(湖濱區、陜州區)、2市(靈寶市、義馬市)、2縣(盧氏縣、澠池縣),61個鄉(鎮)(32個鄉,29個鎮),1211個村委會,13個街道辦事處,167個居委會。 全市邊界線總長1310.96公里,其中省級2條,“豫陜線”長223.898公里,“豫晉線”長200.8公里;市級2條,“洛三線”長388.187公里,“三南線”51公里;縣級5條,盧靈線、澠陜線、澠義線、湖陜線、陜靈線,總長度447.07公里。 [進入詳情]
- 2022年三門峽市常住人口總量減少,自然增長人口自建市以來首現負增長,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。 一、全市常住人口總量概況 2022年末,全市常住人口203.7萬人,比2021年末減少0.1萬人。其中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102.9萬人,占50.50%;女性100.8萬人,占49.50%;性別比為102.01。 二、自然增長人口出現負增長 受育齡婦女持續減少、生育觀念變化、婚育推遲、人口外流和人口老齡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,2022年全市出生人口持續減少,死亡人口連續增加。 2022年全市出生人口1.46萬人,出生率為7.17‰;死亡人口1.55萬人,死亡率為7.61‰;自然增長人口減少0.09萬人,自然增長率下降0.44‰。與2021年相比,全市出生人口減少0.08萬人,出生率下降0.39個千分點;全市死亡人口增加0.03萬人,死亡率上升0.15個千分點。人口自然增長率自1957年建市以來首次出現負增長。 三、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 2022年末,全市0-15歲人口為37.6萬人,占全市人口的18.44%;16-59歲人口為124.4萬人,占61.06%;60歲及以上人口為41.7萬人,占20.50%。與2021年末相比,0-15歲人口減少0.8萬人,16-59歲人口減少1.4萬人,60歲及以上人口增加2.1萬人。 四、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 受城鎮區域擴張和鄉村人口流入城鎮等因素影響,城鎮人口繼續增加,新型城鎮化質量穩步提高。2022年末,全市城鎮常住人口119.39萬人,比2021年末增加1.12萬人;鄉村常住人口84.31萬人,減少1.22萬人。城鎮常住人口占全市常住人口的比重(城鎮化率)為58.61%,比2021年末提高0.58個百分點。 注:部分數據因四舍五入的原因,存在總計與分項合計不等的情況。 [進入詳情]

-
1-2月全市經濟運行情況 今年以來,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,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認真落實市委、市政府決策部署,全力以赴拼經濟穩增長促發展,全市經濟運行實現良好開局?!?一、工業生產增長較快 1-2月,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.9%,增速高于全省1個百分點。分經濟類型看,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同比增長5.2%;股份制企業增長6.7%,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下降8.3%;私營企業增長9.0%。分三大門類看,采礦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.6%,制造業增長4.7%,電力、熱力、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下降0.1%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....
[進入詳情] -
截止2022年10月30日,全市有各級各類學校806所(不含技校、高校),在校生366274人,教職工33419人(專任教師27339人)。占地總面積9359160.19平方米,校舍建筑總面積4953484.93平方米。 基礎教育學校788所,其中普通高中22所、普通初中114所、小學212所(另有教學點156處)、幼兒園434所、特殊教育學校6所,基礎教育學校占全市學校數的97.76%;在校生350870人,其中普通高中39565人、普通初中76425人、小學157663人、幼兒園76600人、特殊教育617人,基礎教育階段在校生占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在校生數的95.79%;教職工32464人(...
[進入詳情] -
近年來,全市科技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,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,緊緊圍繞我市主導產業發展,突出企業主體,完善創新體系,增強創新能力,提升創新活力,科技創新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。 結合我市產業發展特色,突出企業主體,完善創新體系,增強創新能力,提升創新活力,全市各類研發平臺達到595個,其中國家級8個,省級146個。全市初步形成了以院士工作站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、重點實驗室為核心的企業創新體系,以高新區、鋁特色產業基地、農業信息化示范市、特色產業園為代表的區域創新體系,以黃金、蘋果、生物技術創新聯盟為主的產業創新體系,以職業技術學院、農科院、產業技術研究院等為主的院所創新體系,以黃河金三角轉化中...
[進入詳情] -
三門峽歷史文化悠久。馳名中外的仰韶文化遺址奠定了華夏文明五千年的根基,聳立黃河的中流砥柱象征著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,著名的虢國博物館、函谷關宣示著厚重的文化內涵??梢哉f,這里是中華文明的重要“發祥地”,是黃河文化、仰韶文化、虢國文化、老子文化的重要“邂逅區”。這里有兵家必爭之地的千古雄關函谷關,有絲綢之路上的崤函古道,有道教圣祖老子寫下洋洋五千言《道德經》的太初宮,有西周時期大型邦國墓葬群遺址虢國墓地……“中流砥柱、紫氣東來、起死回生、假虞滅虢、唇亡齒寒、雞鳴狗盜、秦趙會盟……”等成語典故皆出于此。這里有中華民族太多太多古老的記憶,更是海內外炎黃子孫魂牽夢繞的精神家園。 三門峽市文物資源豐富...
[進入詳情] -
截止2022年年末,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890個,其中醫院58個,社區衛生服務機構66個,衛生院73個,村衛生室1341個,婦幼保健院(所、站)6個,疾病預防控制中心7個,衛生監督機構7個。衛生機構床位17811張,其中醫院13811張,衛生院2713張。衛生技術人員18887人,其中執業(助理)醫師7233人,注冊護士8564人。按機構分,醫院衛生技術人員12829人,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2225人,疾病預防控制中心(防疫站)衛生技術人員238人,婦幼保健院(所、站)機構衛生技術人員696人。全年總診療人次1315.6979萬人次,總出院人數36.4035萬人。 健康三門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。持續...
[進入詳情] -
截至2023年3月1日前,我市已建成了以高速公路、國省干線為骨架,縣鄉公路、農村公路為支脈的公路交通網絡體系,聯接金三角、融入大中原、輻射中西部的現代化交通網絡體系初步形成。截止2022年底,境內公路通車總里程達到10391公里,公路密度達到99公里/百平方公里。其中高速公路405.2公里;普通干線公路1597.8公里,二級及以上公路占67.1%;農村公路通車里程8388公里,其中等級公路比例達到98.1%。擁有隴海鐵路、鄭州至西安高鐵客運專線和浩吉鐵路等3條國家級鐵路;市、縣級汽車客運站8個;海事碼頭(渡口)19個。 【鐵路】三門峽境內鐵路全長501.1公里,其中鄭西客運專線長154公里,隴...
[進入詳情]